淺談超聲波探傷技術
目前,通用的鋼結構探傷方法有五種:超聲波探傷(UT)、磁粉探傷(MT)、滲透探傷(PT)、射線探傷(RT)、渦流探傷(ET)。其中超聲波探傷(UT)方法,主要用于鍛件、鑄件、焊接件、鋼板及型材內部缺陷的檢測。在這方面,公司主要涉及的檢測領域是焊縫超聲波探傷,檢驗對象主要是由手工電弧焊的方法焊接而成的焊縫,最常見的焊接接頭型式是對接,其次是角接、T型接和搭接。焊縫中常見的缺陷有氣孔、夾渣、裂縫、未焊透和未熔合。
1、氣孔:由于焊接溶池在高溫時熔融金屬中氣體溶解度大,而吸收了過多的氣體,在凝固時溶解度降低,氣體大量逸出,但又來不及全部逸出而殘留在焊縫金屬內形成的。其形狀一般為球形、橢圓形,但有時也呈針狀和柱狀,按分布情況分為單個氣孔、密集氣孔、鏈狀氣孔等。
2、夾渣:由于坡口角度過小,焊接電流又小,以及焊接時操作不當等原因,使溶池中的熔渣未浮出而存在于焊縫內部的非金屬夾雜物。夾渣的形狀無一定的規律。
3、未焊透和未熔合:由于坡口角度小,間隙過小,或鈍邊過大,雙面焊時背面清根不徹底,焊接電流過小或焊速過大等原因,造成母材金屬與焊縫金屬之間和焊縫金屬與焊縫金屬之間未被電弧溶化而留下的空隙。因坡口型式不同,有中間未焊透、邊緣未焊透、根部未焊透等。
4、裂縫:焊縫或熱影響區由于某些化學元素(如S、P、H等)過量,焊縫剛度大或預熱和后熱不充分而造成的開裂。小裂縫一般存在于焊縫內部,大裂縫則可能裂至焊縫表面。裂縫按其產生部位不同,可分為縱向裂縫、橫向裂縫、根部裂縫、弧坑裂縫、熔合區裂縫以及熱影響區裂縫等。
由于焊縫有增強量、表面凹凸不平,以及焊縫中危險性缺陷(裂縫、未焊透)大多垂直于板面,所以對接焊縫超聲波探傷基本方法一般都利用斜探頭在焊縫兩側與鋼板直接接觸后所產生的折射橫波進行探測。為保證整個焊縫截面都被超聲波束掃查到,探頭必須在探測面上左右、前后移動,為此,通常要對探測面進行修整,探測面上的焊接飛濺、氧化皮、銹蝕等應清理掉。清理的方法可用鏟刀、鋼絲刷、砂輪等使鋼板露出金屬光澤。為使超聲波能順利傳入工件,在探傷前必須在探測面上涂上耦合劑,常用的耦合劑有機油、化學漿糊、水、甘油等。